您的位置:首页>栏目首页 > 营销 >

激活历史记忆,让老地名文化走进千家万户

2023-08-12 23:45:14    来源:南报网

已有210个地名入选南京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

激活历史记忆,让老地名文化走进千家万户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□南京日报/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

地名是反映社会历史的“化石”,透过地名,可以观察到绚丽多姿的人类文化。南京地名作为历史见证,从山川、河流,到街巷、桥梁,都饱蘸着浓郁的金陵文化气息。日前,南京市第二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公布,包括64个街路巷和46个古桥梁共110个地名入选。这些地名是如何入选的?折射了怎样的历史变迁?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中,南京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又作出了怎样的探索?

兼具历史价值与续用意义

“周郎桥”可追溯至三国时期

“此次评定,是针对专名沿用时间较长、地名文化内涵丰富、有重要传承价值、知名度较高的路、街、巷(里、弄、坊)名称、古桥梁名称。”担任此次评定工作评委的南京地名专家王聿诚告诉记者,入选地名,都是历史悠久,具有深厚人文底蕴,且极具传承价值和续用意义。

南京目前大约有古桥近百座,包括蒲塘桥、七桥瓮两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而位于江宁区淳化街道土桥集镇东南的周郎桥,则可以将南京古桥的定名时间追溯至三国时期。周郎,当然是指三国东吴名将周瑜。孙策起兵时,他助其平定江东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周瑜传》记载:周瑜“渡江击秣陵,破笮融、薛礼。转下湖孰、江乘……”明《万历上元县志》“周郎桥”条目中说,周瑜“尝经此,故名。”

老南京人都知道上新河,有河就有桥,上新河上有许多桥,其中浮桥最为重要。因为它是税关,所有船只航行到此,为桥所阻,须照章纳税,然后税官将桥板拖去放行,所以也叫拖板桥。其实,南京城西南有两个拖板桥,一个跨上新河,另一个则跨南河,在今银桥市场西南应天大街上,属雨花台区与建邺区的界桥。“两桥名字一样,在明代桥的结构、性质也一样,都是可以开合的浮桥,都是税关桥。”其时,上新河先后有上新河钞关、新江关(上关),赛虹桥南有驯象门水关。

高淳官溪河上的古桥襟湖桥,始建于明嘉靖年间,系一座木桥,在其建成后,人们引用《诗经》中的典故,将其取名为“甘棠桥”,以赞颂当时甘氏县令的美政。后来,因木桥容易被洪水冲垮,隆庆年间,木桥改建成七孔石拱桥,名永济桥。清道光年间,该桥更名为襟湖桥,取襟带丹阳湖、石臼湖、固城湖三湖之意。

入选此批名录的,还有一些此前并不为人所熟悉的地名。比如位于湖熟镇秦淮河(句容河)南岸的姚东街,在明代时称为姚东村,后发展为街市,遂与姚西街对称形成此名,并一度更名为姚东大街。旧时街上除了林立的商铺,还有程公祠堂等古建筑,文化气息浓郁,与河北岸的水北大街共同书写着湖熟镇的昔日繁华。

位于下关地区的商埠街,原是圩田,名“李家圩”。清朝末年,随着南京口岸对外开放,此处开始建码头、开商埠,并因商埠局在此建房办公形成街道,初名商埠局街,后改称商埠街。

名巷古桥实体多次“漂移”,“三步两桥”何以成为街巷名

名巷古桥的实体,历史上往往会发生位移现象,有的甚至曾多次“漂移”,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地名文化遗产的价值。

据王聿诚介绍,为众人所熟知的乌衣巷,一开始并不在今天这个位置。六朝时,乌衣巷与东府城隔秦淮河相望,遗址在今东关头一带。宋代后,乌衣巷“漂移”至今扫帚巷位置,到了清末才定位于今天的乌衣巷。而今天的朱雀桥,西接军师巷东端,东连马道街西端,1999年1月,因近古朱雀桥遗址,以“朱雀”二字得名。事实上,它在东吴时则称南津桥,遗址在今镇淮桥位置。

南京城东北的宋代石拱桥寒桥(韩桥)同样也不在原址。寒桥现在已是一座“旱桥”,但它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却是作为交通要道而存在的。据《景定建康志》载:当年这座古桥所在地,为上元县管辖,桥两端联络的大路,往南可达建康城,即今南京。往北可到长江南岸的笆斗山渡口,实为长江南岸的一条重要通道。其时,南宋王朝为抵御金国南侵,沿江岸设了八个屯,派兵驻守,韩桥(寒桥)就是其中一个屯。值得一提的是,寒桥横联分节并列的砌筑方式和拱上灰土填料方式等,均保存了许多地域特征和历史特征。它和周边的位置关系,成为研究古代南京城防、边界陆运、水运的重要实物资料。

南京市第二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公布后,有人提出,三步两桥为何没有收归古桥类,而是成了街巷名?王聿诚对此也作出了解释。

在近现代时,金陵城西有条南北向交通干道,叫清凉古道,南至清凉山东,北至和会街。三步两桥与虎踞关一样都是古道上的重要节点。当时有两条小河横穿清凉古道,古道上架有两座南北向的小桥,因两桥挨得很近,遂产生了三步两桥地名。后来,其东侧渐渐形成了一条东西向的街巷,连通虹桥。于是,三步两桥作为地名就被移用到这条街巷上。“桥早已不见踪影,作为街巷名的三步两桥也就具有了纪念意义。”

位于盐仓桥广场西北位置的盐仓桥,也是如此。清《同治上江两县志》载有“盐仓桥”名,属城“西北第二十八甲”。相传明代在今新民门附近设有盐库,人称“盐仓”,且仓前有小桥,名盐仓桥。后成街,街以桥名。“桥也早已不存,故以街巷名收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”

排除民间传说“干扰”,“螺丝转弯”是“罗寺转弯”的讹称

评定每一个地名,第一个步骤就是精准“断代”,即确定一个地名的得名时间。王聿诚介绍说,这就需要排除民间传说的“干扰”,坚持以《景定建康志》《至正金陵新志》等南京古代地方志及乡邦文献的记载为依据。

东善桥,民间盛传其与南唐时佛教盛行有关,为了给人们行方便,牛首山山东和山西的河上分别建了两桥,东边的称东善桥,西边的称西善桥。但据专家考证,直到明代,东善桥、西善桥桥名才著录于地方志书上。西善桥最初的地名是“新林”,因跨古新林浦得名。宋代《景定建康志》记载:“新林浦,在城西南二十里。阔三丈深一丈,长十二里。源出牛头山,西七里入大江。秋、夏勝五十石舟,春冬涸。”

钓鱼台,民间相传明初朱元璋因忌俞通海家有王气,派刘伯温在此设钓鱼台以捕鱼(俞),街因此得名。事实并非如此。据《洪武京城图志》记载,明代这条街叫沙河街,后来衍生出沙窝、沙湾地名。据明顾起元《客座赘语》记载,明代的金陵名园同春园就在沙窝巷内。即便到了近代,南京地图上钓鱼台街的东段仍标名为沙湾。

“有些路,因寺得名;有些桥,因河得名。这就要求评定时严格区分寺的建造年代与路的得名朝代。同样,河的得名时间与桥的得名时间,也不能混为一谈。”王聿诚说,比如螺丝转弯,而其路得名时间为明代而非六朝时期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原来,螺丝转弯本名罗寺转弯。罗寺,即南朝刘宋时所建延祚寺,唐时因纪念罗睺和尚而得名,到了明代,已成为废刹的罗寺旁道路“路曲如环,俗名‘螺丝转弯’”,实际上就是罗寺转弯的讹称。

因跨珍珠河而得名的珍珠桥,同样如此。珍珠河因南朝陈后主在此泛舟游乐而得名,其时,他们忽遇大雨,一时河面处处泛起泡沫,于是宫人称“满河珍珠”。珍珠桥的得名,同在此之后,二者虽同名“珍珠”,但得名时间却相距甚远。

多视角展现深厚的人文底蕴,让南京老地名文化走进千家万户

“2022年评定的第一批南京市地名文化遗产(古城、古镇、古村落类),以及今年评定的第二批南京市地名文化遗产(街路巷、古桥梁类),其实是贯彻《南京地名保护条例》的升级行动。”据王聿诚介绍,早在2007年,南京就首创性地重新启用了23个老地名,涉及古街巷名、居民区名、古村落名、桥梁名、亭台楼阁名、古城池名、古园林名、古地片名、地貌名、河流名,还包括一个古政区名“江乘”。

2008年,南京将七家湾、幕府山、乌衣巷、朱雀桥等南京首批100个老地名,列入全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并明确南京地名协会作为该项目的传承保护单位,南京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一座把历史地名列入非遗保护的城市。

与之前相比,从去年开始进行的南京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评定工作,更强调突出对老地名进行“保护”的重要性,并进行了不同视角的分类,老地名收录得更多,到目前为止,已达210个。此外,逐年分类的评定,还可以让市、区地名专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相关历史考证,评定工作更加严谨,并在社会上形成一个新的有关地名文化遗产的关注热。

事实上,针对第一批入选保护名录的地名,许多都已经被立碑保护。如雨花台区的丁墙、花神庙、能仁里、养回红村、大胜关等。其中,烟火气浓厚的能仁里已成为网红;江宁区的姚东街已建设成地名文化街区;佘村的潘氏住宅与潘氏宗祠已得到很好的修复,正全力打造成全域旅游乡村;栖霞区有以江乘命名的大道。

第二批入选保护名单地名,涉及桥梁和街巷,更深入城市的细枝末节。王聿诚认为,使用是展现一个地名的生命力的最佳方式,对老地名首先要延续使用,如铁心桥、板桥、赛虹桥等,不仅延续了桥名,还扩展为街道名,长干里则已成为社区名。在此基础上,还要通过保护地名实体和多种方式进行宣传,真正让南京老地名文化走进千家万户。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